《自然—气候变化》
研究显示人们不认为自己需要对气候变暖负责
当气温高于平时温度时,人们会注意到气候正在变暖,却不会意识到这种变暖是他们自身原因造成的,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得出这一结论。
借助仪器的测量,人们对环境变化(包括气温异常)的感知趋于精确;但人们察觉到的环境变化是否能影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却一直未知。
Aaron McCright等人分析了美国本土2012年冬天的温度测量数据——这一年冬天的温度在美国自1895年以来的冬天温度记录中排第四,他们还分析了政策导向在人们对气温异常的察觉以及人们是否意识到引起这种异常的原因在于人类自身这两个方面所起的影响。他们将2012年的盖洛普环境调查问卷数据与以州为单位的冬季气温测量数据进行合并。调查问卷所涉及的信息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党派认同、科学家在全球变暖出现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和与气候变暖有关的现有看法。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际气温数据对人们察觉气温异常有着很大影响,但并不会让人们意识到他们自己是引起这种气温异常的原因。相反,科学界共识、已有的看法和政策导向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人们的关注行为以及症结所在。
这项研究认为,在美国本土,人们感受到气候变暖,这可以引发人们自觉产生适应性行为,但是有关减缓碳排放的政策目前却不会因此获得公众支持。
《自然—地球科学》
南极海冰比之前认为的还要厚
据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南极海冰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还要厚。尽管南极海冰范围的航拍记录可以很容易通过卫星来完成,但是从上方对冰层厚度进行估测却一直是个难题。
Guy Williams、Ted Maksym、 Jeremy Wilkinson等人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在2010年和2012年勾画南极洲沿海区域周边的海冰厚度。他们发现,在海平面以下的海冰平均厚度为1.4到5.5米,其中最厚的海冰为16米。虽然在先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曾用潜艇来记录北极海冰厚度,但是受条件所限,对南极的测量方法只能采用船上观测和钻孔。而由此得出来的结果是,大部分海冰的厚度不到1米。
在该项研究中,水下机器人的采用使得测量方法更加科学,最终结果显示南极海冰具有更大的厚度,这也将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对海冰造成的影响。
《自然—遗传学》
研究公布姬蝴蝶兰基因组序列
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一项研究公布了姬蝴蝶兰的基因组序列。姬蝴蝶兰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观赏性植物。
兰花作为最大植物科的其中一个种类,具有多种特殊的繁殖和生态学适应性。比如,它的代谢方式为景天科酸代谢(CAM),这种代谢方式对大多数植物来说是一种另类的光合成途径。
Zhong-Jian Liu等人对兰花中的一个品种姬蝴蝶兰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这也是第一个被基因组测序的CAM机制植物。通过测序,他们发现MADS-box这一特殊基因家族在兰花中呈现扩充和多样化,MADS-box基因在花朵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研究发现意味着,这些基因或影响着兰花的特殊形状。研究人员还发现兰花基因组在古代发生过大规模复制的证据,他们认为这或许是令CAM机制进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篇:英利用超声波生成可感三维模型
下一篇:哺乳动物脑中发现神经3D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