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自然—地球科学》
泰坦卫星形成沙丘风速和时间超预计
在土星的最大卫星泰坦上,沙丘形成所需要的风速比先前预计的要高,而且所需的时间也比先前认为的要长。本周发表在《自然》和《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两项独立研究给出上述结论。这两项发现让我们对沙丘形成的过程有了新理解,为我们研究其他行星和卫星上的沙丘形成提供了依据。
泰坦星上的由风吹形成沙丘的过程被认为与地球、火星和金星上的沙丘类似。《自然》文章的作者Devon Burr等人设计一系列风洞实验来模拟泰坦星的表面环境,实验结果显示,要实现沙丘形成所需要的风速阈值比现有模型预计的高出40%左右。该结论支持了一种说法:只有罕见的强劲西风才能控制沙丘移动,而不是先前认为的在泰坦星上更常见的东风。
研究人员估计,部分沙丘脊顶的重新定位需要花上大约3000土星年(约8.8万地球年)或者更长。这个周期的长度超过了昼夜、季节或潮汐风的运行周期——上述三种变化先前被认为是导致沙丘形成的因素,这意味着泰坦星的沙丘如地球的大型沙漠一样,是在长期气候周期中形成的。
《自然—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导致欧洲酷暑概率增大至10倍
相比本世纪初,目前的欧洲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而产生极端酷暑的概率增大至10倍,这是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
先前一项研究发现,人类活动至少将欧洲夏季热浪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1倍,比如2003年发生的那一次。利用更新的夏季气温观测数据和气候模型模拟结果,Nikolaos Christidis等人研究了人类是如何影响欧洲极端热浪发生概率的。
他们对比了1990~1999年与2003~2012年这两个10年间的气候情况,发现酷热夏季(气温高于历史平均气温1.6摄氏度)目前倾向于每5年便会来临一次,而在之前较早的时期里是每52年才发生一次。
2003年的那次热浪导致当年夏季气温比1961~1990年间的夏季平均气温高出2.3摄氏度。Christidis等人发现,过去十年里的变化将与2003年热浪同样气温的酷夏的发生概率从1000 多年才出现一次提高到约127年便会出现一次。
随着夏季气温持续升高,极端酷暑产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自然—免疫学》
iNKT细胞或可用于治疗肥胖和代谢紊乱
免疫细胞中有一个特殊种类被称为iNKT细胞,其长期存在于瘦子的脂肪组织内,具有抗炎症的功能。近期《自然—免疫学》上的一项研究对这种细胞进行了详细分析。
小鼠和人体内均含有iNKT细胞,这种细胞可以识别特定脂肪分子,在脂肪组织中大量存在并可抵御由肥胖引起的炎症和葡萄糖不耐受的产生。当肥胖症发生时,内脏脂肪的iNKT细胞数量便会减少。
Michael Brenner等人发现,相比其他先前已被表征的iNKT细胞,脂肪组织中的iNKT细胞会表达一组特殊的基因。脂肪组织的iNKT细胞可以产生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2两种细胞因子,从而让具有抗炎症作用的巨噬细胞能够留在iNKT细胞内,同时,让瘦子脂肪组织内的调节T细胞频率可控。
iNKT细胞快速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之前一直被用来操控自免疫和患癌动物模型的免疫反应。这次发现意味着,iNKT细胞或许也可以作为治疗肥胖和代谢紊乱的一个标靶。
上一篇:地球上的水可能并非来自彗星
下一篇:荷开发出可“雕刻”单光子纳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