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灵心灯语”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山西大同市灵丘县开展实践活动。团队深入东河南村、含水村等地,探访数字乡村治理成果,助力留守儿童成长,体验灵丘花灯非遗技艺。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队员们感悟红色精神。此次实践涵盖教育帮扶、文化传承、乡村调研等多方面,青年学子以行动探寻乡村振兴路径,感受乡村发展活力,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在村委会,队员们聚焦东河南村数字乡村建设成果,深入了解该村打造的“数字乡村治理系统”,同时走访调研大同市唯一一所平型关红军小学。
东河南村的“童心港湾”里,队员们化身为“助学导师”,向孩子们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与他们畅谈读书的意义与追梦的路径。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普及物理小知识,还捐赠了学习用品,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
非遗传承人王东照带来竹篾、彩纸,现场展示花灯制作技艺,让师生沉浸式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队员们亲手操作,在指尖流转间,灵丘花灯的精巧技艺与吉祥寓意悄然扎根。这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青年学子对“非遗传承”的生动践行,让非遗之美在代代相传中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
沿着硬化路走进含水村,错落有致的新居、整洁的文化广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画卷跃然眼前。队员们深入农户家中访谈交流,还现场观摩无人机施肥,真切体会到“土路变柏油路”的出行之变、“靠天吃饭到智慧农业”的生产之变、“贫困村变旅游村”的生活之变。这些细节生动印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实效。
“革命老区风华正茂,处处生机勃勃,面貌焕然一新。”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这场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跳出书本,真切理解“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的深刻内涵。如今,红色基因厚植的革命老区灵丘,乡村振兴的步伐坚定有力,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平型关的枪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凝聚起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泛黄的战报、锈迹斑斑的步枪、复原的战斗场景,将队员们带回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革命先辈“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穿越时空,直击青年心灵。
“今日之青春,当承昨日之使命。”队员们在烈士名录前驻足沉思,深刻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堂红色思政课,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补给,更是一堂“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重任”的生动党课,让青年学子在回望历史中明确: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青春才有最坚实的依托。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物电学院学子“知行合一”的成长课堂。正如队员们所言:“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硬的教材。我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